學生資訊
碩士論文一覽
108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賴奕丞 | 沙巴亞庇華人社會之探討——以當地華人社團為例 | 翁育瑄 曹淑瑤 |
宋相成 | 東海大學校歌之研究(1955-2018) | 王政文 |
107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鄭瑋杰 | 年金門料羅灣海戰—明荷海上戰爭 | 唐啟華 林偉盛 |
吳畹敏 | 晚明宜興紫砂壺的發展 | 許家琳 |
106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全俊豪 | 清末民初有關國體論文之討論(1906-1916) | 唐啟華 |
陳省吾 | 清代台灣蔬菜的引進與推廣 | 唐啟華 蔡秀美 |
石光甫 | 晚明地方刑事覆審案件中的司法實踐 -以《盟水齋存牘》為中心 | 翁育瑄 吳靜芳 |
江承鋐 | 汪榮寶與中國外交 | 唐啟華 |
蔡旻哲 | 門戶開放與鐵路運費之中外交涉(1896-1931) | 唐啟華 |
蕭宏州 | 戰後台灣的食狗現象(1949-2017) | 王政文 |
蔡三福 | 蔣夢麟先生年譜初編 | 丘為君 |
105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朝野嵩史 | 排日問題與中日交涉(1919-1920) | 唐啟華 |
陳勇健 | 陳籙與民國外交 | 唐啟華 |
董如筠 | 國中社會領域教師歷史教學接受度量表之研究 | 唐啟華 謝龍卿 |
104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蔡舒婷 | 蔣介石的基督教信仰 | 王政文 呂芳上 |
陳怡君 | 陳誠與抗戰時期的湖北中等教育(1938-1944) | 許文雄 呂芳上 |
吳宗恒 | 清代嘉義東石地區海埔地開發之研究 | 唐啟華 曹淑瑤 |
103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龔怡潔 | 清代鹿港郊商與社會事業 | 許文雄 |
林謹芬 | 抗戰時期行政三聯制的推動與檢討 | 呂芳上 |
陳嘉成 | 清代漢番互動之研究:以巴布薩族(Babuza)為例 | 唐啟華 曹淑瑤 |
謝自達 | 中國中古時期的飲食禁忌──以醫書為中心 | 張榮芳 |
李亞憶 | 高而謙與清末民初外交 | 唐啟華 |
102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黃暐烜 | 鍾肇政《濁流三部曲》中所描述戰爭期世代的 社會生活(1943-1946) | 許文雄 |
101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蔡時欣 | 明代晚期江南城市文人生活情境 | 呂士朋、許文雄 |
范綱塏 | 金毓黻之史學思想 | 丘為君 |
池炫叡 | 貴州中央化(1926-1935) | 呂芳上 |
黃雅玟 | 唐代前期戰爭的救濟措施-以詔令為中心 | 張榮芳 |
徐雅琳 | 魏晉士人的歷史知識及其運用-以歷史人物為中心 | 張榮芳 |
陳烜泓 | 呂思勉學術思想及其《白話本國史》研究 | 呂芳上 |
林怡伶 | 清代臺灣義塚之探討 | 古鴻廷 |
尹境佑 | 海外華族的轉變--以吧達維亞《公案簿》為例 | 古鴻廷許文雄 |
100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黃淑薰 | 葉公超與劇變時期的中美關係(1949~1961) | 呂芳上 |
99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陳威廷 | 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1928-1937)研究 | 許文雄 |
黃馥蓉 | 牟潤孫的學術與思想 | 丘為君 |
洪雅芳 | 通宵雕刻產業之研究 | 張炎憲 |
朱娟慧 | 《東方雜誌》對歐戰時期西方婦女解放思潮的引介(1914-1925) | 丘為君 |
賴盈如 | 翁同龢對光緒皇帝之教育—兼論戊戌前後之帝后黨爭 | 呂士朋 |
98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郭俊蔚 | 戰後初期台灣電力事業之研究 | 賴澤涵 |
李筱雯 | 從《民報》看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 | 古鴻廷 |
沈佳怡 | 客家傳統宗教信仰演變—以屏東內埔為例 | 古鴻廷 |
劉芳琦 | 清初「江南織造」與曹寅家族之研究 | 古鴻廷 |
詹又霖 | 當代臺灣獨立論述評析 | 洪德先 |
陳怡伶 | 新知識女性的生命抉擇:陳衡哲的前半生(1890-1936) | 呂芳上 |
林明專 | 鬥雞與唐代社會政治 | 宋德喜 |
黃可欣 | 清末教案(1844-1899)--衝突的觸媒:謠言 | 呂士朋 |
施建安 | 戰後台灣傳統鹽業--以布袋鹽場為個案之研究(1945-2001) | 陳哲三 |
林容聖 | 中國工業化的先導:中央工業試驗所之研究(1930-1945) | 張力 |
沈欣蓉 | 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勞工樣貌(1966-1980年) | 古鴻廷 |
97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鄭元昇 | 十八、十九世紀婆羅洲客家華人研究 | 古鴻廷 |
譚輝煌 | 越中關係的發展 1995-2005 | 古鴻廷 |
李衒祺 | 台港經貿發展之研究(1987-2004) | 古鴻廷 |
許順昇 | 流亡世代的政治構思:《民主評論》的國家論述(1949-1966)〉 | 呂芳上 |
黃佩萱 | 從台南劉家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家庭與地方社會之關聯(1849-1970) | 許文雄 |
周品儒 | 六朝荊州的發展-以地域與政治為中心 | 張榮芳 |
劉信良 | 清代台灣地區天災的探討,1683-189 | 古鴻廷 |
劉穎梅 | 宋代鎮江的經濟地位及其發展 | 王明蓀 |
96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
|
日治時期婦女團體角色與形象之研究 | 張炎憲 |
|
阿部公彥 | 日治時期對於南勢蕃的理蕃政策 | 張炎憲 | |
林世華 | 一九六O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之研究-以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案為例 | 張炎憲 | |
鄭欣挺 | 辛亥國變下的清遺民 | 丘為君 | |
朱明璞 | 清代里港地區的開發 | 陳哲三 | |
魯珊 | 清代西南地區瘴氣問題研究-以雲貴為中心 | 莊吉發 | |
黃美蓉 | 黃旺成及其政治參與 | 張炎憲 | |
沈建億 | 蔣介石的幕僚長:陳布雷從政研究(1927-1948) | 呂芳上 |
95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沈昱廷 | 北港吳資生家族研究(1808-1931) | 王志宇 |
陳孟惠 | 清朝皇室女性婚姻與政治之研究──以后妃、公主為例 | 古鴻廷 |
石育民 | 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蔣渭川(1945-1947) | 張炎憲 |
林承誌 | 分鎮巖疆.駐衛內裏──清朝駐防八旗問題研究 | 莊吉發 |
彭偉皓 | 清代宣統年間東三省鼠疫防治研究 | 莊吉發 |
高雯楓 | 清代台灣海難事件研究 | 莊吉發 |
吳念容 | 日治時期臺中州青果同業組合之研究(1915-1941) | 張炎憲 |
張倩容 | 日治時期台灣的觀光旅遊活動 | 張炎憲 |
94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陳鈺祥 | 清代粵洋與越南的海盜問題研究(1810-1885) | 莊吉發 |
陳儀蓉 | 晚清革命黨人尚俠的精神與 | 洪德先 |
林廷叡 | 唐代的幽冥世界觀:地獄十王信仰結構與流變的探討 | 黃清連 |
周宜穎 | 唐代江南道貶官研究 | 任育才 |
許凱翔 | 唐代水旱災的祈祭──以政治為中心 | 張榮芳 |
黃敬知 | 清代早期中央集權的演進(1615-1732) | 呂士朋 |
蔣文義 | 清代太醫院之探討 | 古鴻廷 |
莊宏智 | 近30年台灣枋寮地區產業發展(1974-2004) | 古鴻廷 |
陳鈺祥 | 清代粵洋與越南的海盜問題研究(1810-1885) | 莊吉發 |
陳儀蓉 | 晚清革命黨人尚俠的精神與 | 洪德先 |
林廷叡 | 唐代的幽冥世界觀:地獄十王信仰結構與流變的探討 | 黃清連 |
周宜穎 | 唐代江南道貶官研究 | 任育才 |
許凱翔 | 唐代水旱災的祈祭──以政治為中心 | 張榮芳 |
黃敬知 | 清代早期中央集權的演進(1615-1732) | 呂士朋 |
蔣文義 | 清代太醫院之探討 | 古鴻廷 |
93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謝銘育 | 清代台灣中部的市街與商業網路 | 陳哲三 |
何書亞 | 明清江西昌江、信江流域經濟發展研究 | 劉石吉 |
鍾瀚樞 | 一九五O年代台灣的美援教育計畫 | 洪德先 |
蕭惠君 | 日治時期台灣銀行與其體系下金融機構 | 張炎憲 |
蔡佳真 | 二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1947-1970 | 張炎憲 |
廖庭櫻 | 中古史傳之發展 | 張榮芳 |
92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溫勝智 | 台灣地區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897-2001) | 古鴻廷 |
吳靜芳 | 清代前期巡視兩淮鹽政官員之探討(1645-1830) | 古鴻廷 |
湯惠婷 | 日治時期新樓醫院之醫療與傳教事業研究 | 張炎憲 |
林芳瑩 | 藝術家席德進研究 | 古鴻廷 |
卓惠芬 | 清乾隆時期閩粵地區犯姦案件之探討(1736-1790) | 古鴻廷、孫若怡 |
李靜兒 | 近半世紀的華僑教育(1950-2000) | 古鴻廷 |
林裕盛 | 佛教的果報關與唐代社會 | 黃清連 |
曾淑卿 | 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 | 陳哲三 |
張家榮 | 清代北投社社史研究──以社址、社域變遷為中心 | 陳哲三 |
林鴻鈞 | 新民與新國的追求:《新小說》研究 | 丘為君、陳俊啟 |
蔡欣雁 | 日治後期臺中州國家神道之傳播及影響(1931-1945) | 張炎憲 |
沈亮 | 梅心怡(Lynn Miles)與台灣政治犯救援運動(1971-1984) | 張炎憲 |
羅元德 | 《中國論壇》半月刊與戰後台灣自由民主之路(1975-1990) | 鄭梓 |
91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蔡裕仁 | 黃信介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 | 張炎憲 |
張嘉元 | 呂赫若研究 | 張炎憲 |
黃文榮 | 論清代《三國志》之研究-以校勘、評論、補注為例 | 呂士朋 |
陳珮羚 | 清代台灣中部「筱雲山莊」呂家的發展 | 張炎憲 |
劉宇雲 | 震災、集體記憶與重建──以東勢匠寮巷為例 | 張炎憲、王嵩山 |
朱倍儀 | 宋代士人之義行 | 王德毅 |
郭雅鈴 | 女冠、女仙與唐代社會 | 黃清連 |
陳宏昌 | 二二八平反運動初探 | 張炎憲 |
唐聖美 | 清代閩粵及台灣地區械鬥之比較 | 古鴻廷 |
90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陳恕 | 從《民報》觀點看戰後初期(1945-1947)台灣的政治與社會 | 古鴻廷 |
林韻柔 | 唐代寺院結構及其運作 | 張榮芳 |
蔣淑如 | 清代台灣檳榔文化 | 陳哲三 |
李菁豪 | 春秋戰國主要會戰之研究──試以國共內戰之共軍軍事作戰戰略為理論架構 | 呂士朋、孔令晟 |
黃斌峰 | 日治時期台南地區近代醫療衛生事業之研究 | 張炎憲 |
陳麗如 | 總督府理蕃政策與傳統文化──以阿里山鄒族為例 | 張炎憲、王嵩山 |
高世賢 | 清代苑裡地區之拓墾 | 陳哲三、王志宇 |
89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曹淑瑤 | 台灣省訓練團之研究(1956-1997) | 古鴻廷 |
夏明玉 | 民國新興宗教結社──萬國道德會之思維與變遷(1921-1949) | 宋光宇 |
陳玫曄 | 安史之亂前山東士族之婚姻 | 王吉林 |
88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鍾榮峰 | 文化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的歷史書寫 | 張瑞德 |
楊正顯 | 陶望齡與晚明思想 | 王汎森 |
洪英聖 | 草屯「龍泉圳」的開發:台灣水利設設的個案研究 | 陳哲三、洪敏麟 |
林作嘉 | 清末民初廟產興學之研究 | 李孝悌 |
陳志昌 | 蔣中正四次下野前後之財務運作 | 吳振漢 |
林凱欣 | 唐代命婦研究 | 王吉林 |
許淑真 | 政治與傳記書寫:謝雪紅形象的變遷 | 古鴻廷、張瑞德 |
杜正宇 | 西魏北周時期具官方色彩的佛教義邑 | 康樂 |
87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沙季舫 | 清代皇子養成教育之研究 | 古鴻廷 |
林丁國 | 清代台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 | 張勝彥、古鴻廷 |
陳畢慧 | 戰後台灣師範學校教育之研究(1945-1967) | 古鴻廷 |
陳大元 | 日治時期臺灣教化輔助團體之研究 | 古鴻廷 |
86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林瑋蓉 | 近代中國的實業教育-以交通大學為例(1896-1949) | 張瑞德 |
曾敏怡 | 草屯地區清代漢人社會的建立與發展 | 陳哲三、溫振華 |
涂允文 | 《三國演義》的歷史敘述與認知──大眾文化歷史思維之研究 | 陳錦忠 |
陳志忠 | 清代臺灣中醫的發展 | 任育才 |
林瑛琪 | 台灣戰後的合作事業(1945-1949) | 林振國 |
85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簡明海 | 救亡與啟蒙的困境──殷海光思想轉變之研究 | 蔡英文 |
許芳庭 | 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 | 鄭 梓 |
陳鳳華 | 周憲文與台灣史研究的開展(1957-1972) | 戴寶村 |
王俊傑 | 移風易俗論與秦的政治 | 邢義田、陳錦忠 |
陳惠忠 | 自由主義知識份子與近代中國──以羅隆基為例(1928-1949) | 張瑞德 |
柴雅珍 | 戰後臺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 | 張瑞德 |
朴永煥 | 明清時代漢藏茶馬貿易 | 吳智和 |
廖本聖 | 顏李學的形成(1898-1937) | 丘為君 |
張誼如 | 李東陽的文學成就及政治生涯──兼論明朝中葉的內閣與翰林院 | 呂士朋 |
陳麗惠 | 思想界的邊緣人-早年錢穆治學的心路歷程(1895-1939) | 丘為君 |
84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蔡其昌 | 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1945-1959) | 吳文星 |
顏清苓 | 光復後臺灣基層警察教育之研究(1945\-1986) | 古鴻廷、陳哲三 |
張仙武 | 李叔同與中國近代佛教 | 張瑞德 |
劉維諭 | 汪精衛政權之清鄉運動 | 孫子和 |
張運宗 | 劉逢祿與常州學派 | 丘為君 |
胡碧珊 | 清代東南山區棚民之研究 | 劉石吉 |
83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王御風 | 清代前期福建綠營水師研究 | 劉鳳翰 |
張睿娟 | 清代的漢化問題-以滿文滿與的使用為例 | 古鴻廷 |
陳識仁 | 十六國都城研究 | 康樂 |
裴承東 | 東晉時期士代夫對佛教的態度與反應 | 何啟民 |
蔣作貞 | 唐人飲茶風尚初探 | 邱添生 |
林慧姃 | 吳新榮研究 | 林瑞明 |
連慧珠 | 「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台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 | 戴寶村 |
黃昭仁 | 清代台灣知府之研究 | 古鴻廷、陳哲三 |
郭紀舟 | 一九七0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 | 鄭 梓 |
范瑞珍 | 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客家人墾拓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探討中心 | 尹章義 |
82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劉榕樺 | 尹仲容與台灣工業化(1949-1963) | 王樹槐 |
吳舜鈞 | 徐坤泉研究 | 古鴻廷 |
陳依悌 | 《觀察》周刊之研究 | 呂芳上 |
劉淑敏 | 台灣的國民教育改革與輿論之關係-以自立晚報言論為中心(1955-1968) | 吳文星、黃秀政 |
連玲玲 | 中國家族企業次研究──以上海永安公司為例(1918-1949) | 張瑞德 |
賴淙誠 | 滇越鐵路通車後雲南之經濟發展(1910-1940年) | 張瑞德 |
邱淵惠 | 牛與台灣傳統農村社會(1624-1945) | 戴寶村 |
劉祥鋒 | 抗戰時期空軍的人事運作 | 劉鳳翰 |
陳森霖 | 中國外交制度現代化(1901-1911年之外務部) | 古鴻廷、張水木 |
許禎庭 | 戰後初期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省參議會的關係(1945-1947) | 張炎憲 |
81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王志宇 | 歐事研究會初探(1914-1916) | 古鴻廷、陳哲三 |
曾金蘭 | 沈鴻烈與東北海軍(1923-1933) | 王家儉 |
林淑媛 | 霧社事件餘辜之研究(1895-1945) | 張勝彥、洪敏麟 |
楊志遠 | 章實齋史學思想之研究 | 杜維運、呂士朋 |
邱政略 | 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 | 戴寶村 |
潘繼道 | 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 | 戴寶村 |
林素珍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臺灣原住民之宣教 | 查時傑 |
陳 昌 | 安史之亂後河東鎮政局之研究 | 王壽南 |
李光雨 | 朝鮮官員對太平天國的認識-以燕行使節的報告為中心 | 陳哲三 |
梁榮華 | 中年汪精衛 | 朱浤源 |
城戶康城 | 日據時期臺灣的鴉片問題 | 張勝彥 |
陳西園 | 北宋御史台析論 | 王明蓀 |
趙重元 | 韓國獨立運動在上海(1911-1919) | 胡春惠 |
顏清梅 | 台灣光復初期米糧問題之研究(1945-1948) | 賴澤涵 |
蕭淳文 | 隋唐東都洛陽之研究 | 邱添生 |
黃瑩玨 | 南北朝夷夏觀之研究 | 王明蓀 |
趙光濟 | 朝鮮人民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過程之研究 | 高崇雲 |
王明燦 | 奕訢對西方的認識 | 呂士朋 |
杜欽 | 漢代大赦制度試釋 | 廖伯源 |
陳兆偉 | 國民政府與台灣唐業(1945-1953) | 林滿紅 |
80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楊翠 | 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之研究: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 | 林瑞明 |
鈴木修 | 李鴻章的對韓政策(1876-1882) | 林明德 |
魏妙如 | 李贄的思想與史學 | 張永堂 |
李國安 | 明代肖像畫研究 | 石守謙 |
陳春蓮 | 清嘉道時期吏治之研究(1796-1850) | 賴澤涵 |
林禧聰 | 中美外交關係(1949-1971) | 李田意 |
蔡珍玉 | 代英思想演變之初探 | 李雲漢 |
蔡麗娟 | 清代皇權的擴大與道政使職權之演變 | 古鴻廷 |
董德倫 | 上海娼妓之研究(1840-1937) | 賴澤涵、熊秉真 |
79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林玲玲 | 廖仲愷與廣州革命政府(1911-1925) | 呂芳上 |
傅光森 | 清代總督制度 | 古鴻廷 |
李淑芬 | 慈禧太后之得權方式極其統治特質 | 莊吉發、古鴻廷 |
簡翰龍 | 從中西傳統政教關係之背景探討基督教入華及入台後早期的政教關係 | 查時傑 |
78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蔡明坤 | 臺灣省議會教育決議案之研究(民國35-70年) | 古鴻廷 |
呂小燕 | 中國小學現代化之問題與研究-以江蘇省為例(19021936) | 胡昌智 |
江淑文 | 清末民初小學教師專業化研究(1903-1927) | 蘇雲峰 |
曹英哲 | 漢武帝攘匈奴之研究 | 管東貴 |
黃文興 | 儒家倫理與皇帝制度的精神 | 管東貴 |
黃寶月 | 明代中葉勛陽民亂與善後建置 | 呂士朋 |
何孟興 | 清初臺灣巡察御史之研究 | 古鴻廷 |
姜文皓 | 從遊牧經濟到農業經濟-北魏財政結構的研究 | 康樂 |
謝昆恭 | 試論西漢京畿地區的警備制度 | 廖伯源 |
陳清敏 | 清季自強運動時期清議之研究 | 莊吉發 |
蔡哲修 | 張浚的政治生涯 | 黃寬重、王德毅 |
吳富尹 | 唐.新羅文化交流-以教育為中心 | 高明士 |
鄒玉嬌 | 徐達評傳 | 呂士朋 |
粘振和 | 北宋中期以後汴河的利用與管理(1608-1172) | 朱重聖 |
77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謝紀康 | 清季臺灣海防經營之研究(1874-1894) | 林明德 |
廖中庸 | 清朝官民發遣新疆的研究(1759-1911) | 林恩顯 |
陳侍宗 | 所謂『十六國史』的再閱讀-以戎狄可否作天子之問為開端 | 胡昌智 |
卓淑娟 | 清代臺灣中部漢番關係之研究 | 尹章義、張勝彥 |
鄭梅淑 | 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 | 尹章義、張勝彥 |
李明坤 | 試探東漢都洛之得失 | 姚秀彥 |
游惠遠 | 宋代婦女地位的研究 | 王德毅 |
76年度
76 | 賴盟騏 | 翁同龢與晚清政局 | 趙中孚、黃福慶 |
張永楨 | 清代臺灣後山開發之研究 | 張勝彥 | |
王淑慧 | 清末學部之研究(1905-1911) | 陶英惠 | |
魏嚴堅 | 安史亂後唐代鹽業之發展-以江淮地區為重心 | 任育才 | |
吳素敏 | 丁韙良之研究(1827-1916) | 查時傑 | |
洪武雄 | 兩漢人口移動之研究 | 管東貴 | |
蘇啟昌 | 張佩綸與晚清清流集團 | 趙中孚 | |
王孟梅 | 抗戰時期的婦女工作 | 呂士朋 |
75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黃正川 | 清初監察組織的發展與功能的演變 | 古鴻廷 |
鍾美芳 | 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 | 張勝彥、尹章義 |
胡志佳 | 兩晉時期西南地區與中央之關係 | 康 樂 |
74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金克斌 | 魏晉志怪小說中的世界-以搜神記為中心的研究 | 何啟民 |
洪麗完 | 清代臺中開發之研究(1683-1874) | 林衡道、張勝彥 |
姜仁圭 | 基督教在中韓兩國發展史的比較研究 | 查時傑 |
甘芳蘭 | 漢隋之間關中區域的發展與變遷 | 康樂、鄭欽仁 |
戴月芳 | 明代茶葉之研究 | 呂士朋 |
73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黃德銘 | 中國交通兩銀行之發展與政府之關係 | 王樹槐 |
黃輝陽 | 安東都護府之經略及其與海東諸國關係之研究 | 任育才 |
程似錦 | 明世宗崇奉道教之研究 | 呂士朋 |
72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吳明訓 | 劉宋中書省之研究 | 何啟民 |
張永成 | 王莽移漢祚之分析 | 管東貴 |
陳慧琴 | 明代的商稅制度 | 徐 泓 |
黃真真 | 明代的倉儲制度 | 呂士朋 |
李玉瑛 | 近代中國基督教教育之發展 | 呂實強 |
王仲堯 | 努爾哈赤的治術 | 陳捷先、呂士朋 |
71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陳永登 | 北魏多元統治集團及其權力結構之推進試釋 | 王吉林 |
文中元 | 明憲宗朝政治之研究 | 呂士朋 |
李紀祥 | 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 | 蔡仁厚 |
唐啟華 | 明臣仕清及其對清初建國的影響 | 陳捷先 |
林振賢 | 清朝茶葉專業經營的分析(1644-1911) | 李守孔 |
王心美 | 梁啟超思想之演進與轉變 | 呂士朋 |
70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羅麗馨 | 明代京營之研究 | 呂士朋 |
王鳳英 | 顧維鈞與巴黎和會 | 陳三井 |
彭珍鳳 | 商鞅變法中家庭更制之研究 | 管東貴 |
黃昭沛 | 許景澄與清季洋務運動 | 李守孔 |
李南海 | 安福國會之研究 | 李守孔 |
陳三郎 | 日據時期的臺灣留日學生 | 張勝彥 |
69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劉超驊 | 明代土司制度與西南經營 | 呂士朋 |
林彼得 | 抗日戰爭初期我國家戰略研究 | 蔣緯國 |
王 明 | 宋高宗時代政局和擇相之關係 | 王德毅 |
陳威禎 | 北宋之徵書與校理 | 楊家駱 |
劉常山 | 鄒魯研究 | 李守孔 |
68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王國維 | 左宗棠勘定新疆回亂之研究 | 楊紹震 |
鄭 梓 | 民國前胡漢民思想研究(1879-1911) | 呂士朋 |
徐文貴 | 抱朴子研究 | 何啟民 |
毛 釋 | 清代鴉片戰前廣州貿易與中央及地方財政的關係 | 楊紹震 |
林煌恩 | 西漢農村土地兼併之探討 | 管東貴 |
67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陳進雄 | 西漢王國、侯國制度之研究 | 楊樹藩 |
蔡英文 | 北宋仁宗時代思想之研究 | 王德毅 |
林松友 | 張之洞在拳亂期間的地位 | 呂士朋 |
66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吳力行 |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王霸思想演變 | 鄔昆如 |
鍾快鳴 | 唐代東南地區經濟開發的研究 | 王壽南 |
林珪美 | 李鴻章與中法戰爭 | 呂士朋 |
鄔之元 | 武則天生平初探 | 藍文徵、李守孔 |
65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林勝利 | 清代女權思想的萌芽與發展 | 呂士朋 |
蔡美康 | 北魏之國際關係 | 藍文徵、鄭欽仁 |
64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林載爵 | 譚嗣同評傳 | 呂士朋 |
63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吳潤禎 | 清末實業教育之研究 | 呂士朋 |
黃超民 | 王船山史學 | 藍文徵 |
陳錦忠 | 中國上古史學的萌芽期 | 藍文徵 |
高芠芠 | 中國歷代的史職與史館 | 藍文徵 |
簡後聰 | 魏晉南北朝社會風尚 | 藍文徵 |
吳錫鏗 | 司馬光的政治思想與政見政績 | 藍文徵 |
陳 瓊 | 清季自強運動時期的新教育 | 呂士朋 |
黃素華 | 唐與西域之關係 | 藍文徵 |
62年度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張守貞 | 清季東三省路權之開放與美國的投資 | 呂士朋 |
藍吉富 | 隋代佛教史述論 | 藍文徵 |
張水木 | 歐戰時期中國對德外交關係 | 呂士朋 |
陳哲三 | 中華民國大學院之研究 | 蔣永敬 |
郭錫陽 | 歸玄恭先生年譜長編 | 藍文徵 |